研究生培养

博士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博士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0802)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机械工程学科是以相关自然科学和技术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经验,研究各类机械在设计、 制造、运行与服务等全寿命周期中的理论和技术的工程学科,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目前与信 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相融合,具有强盛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是辽宁省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983 年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学科获得 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位权,同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 得硕士学位授位权,2010 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位权,2011 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科架构完整。现有专任教师 100 余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特支计划4 人、百千万 人才国家级 1 人、国务院政府特贴 5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各类省部级人才近 40 人,省 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支、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2 支、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4 支。

经过多年的发展,依托国家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辽宁省复杂曲面数控制造 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10 余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机械工程学科在数控制造、激光增材制造、现代设计 方法、振动/冲击/噪声与智能运维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近 10 年承担国家 04 专项、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和国防军工项目等国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及重大横向科研课题近 200 项,获国家和省 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近 30 项,取得了螺杆数控铣磨成套设备、大型螺旋齿锥齿轮铣磨一体数控 成套设备、复杂金属零部件激光增材制造-在线检测调控-柔性局部热处理等全流程工艺技术体系及系 列同轴送粉激光增材制造装备等多项标志性成果。机械工程学科还将在绿色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智 能制造等前沿和新兴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创新,使本学科在设计、制造运行和服务等理论和技术方 面不断取得突破。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目标,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及其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 科研或技术创新与管理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能力并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学术创新型人才。本学位点培养的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应达 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热爱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 作风、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术研究有敏锐的洞察力、感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优良的 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身心健康。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关注学科前沿发展。

(三)具有独立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前沿机械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在相应的研究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交叉研究能力。

(五)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六)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好的外文写作 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数控与精密制造

以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为特色,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与制造、超精密制造、精密测量、误差补 偿与精度控制和智能数控系统与制造等方面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二)激光增材制造

以先进激光加工技术为核心,主要研究激光清洗、激光冲击强化、水导激光加工、激光增材制 造和激光熔覆再制造等机理与形成质量控制理论。

(三)机械传动设计与控制

以机械系统传动设计为主导,涉及机械系统动力学、可靠性设计及评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 运载工具智能控制、仿生设计和优化设计等设计理论及控制技术。

(四)振动/冲击/噪声与智能运维

以复杂机电装备平稳高效运行为目标,在振动噪声检测与控制、振动利用与控制工程、故障诊 断、运行维护与寿命预测、冲击防护和毁伤评估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五)智能制造与系统工程

以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为关键,深度融合制造和信息技术,主要研究智能互联、绿色制造、大 数据分析、智能仿生、智能制造系统、机器视觉等理论。

四、培养方式

(一)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机械工程领域内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采用理论学习 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培养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制订培养计划,指导 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实践、学位论文等工作。提倡研究生导师团队制,鼓励校内开展跨学科交叉 培养,形成不同学科的专、兼职导师组成学科群体进行联合指导。

(三)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在培养的全过程 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刻苦钻研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 作风和谦虚诚信的合作精神。

五、学制及学分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制为 4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6 年(含休学)。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取得 15 学分,其中必修课 8 学分,选修课 5 学分,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2 学分。

六、课程设置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选 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方向选修课。

课程

性质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必 修 课

公共 基础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综合学术英语

36

2

1

外国语学院

可申请 免修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博士)

18

1

1

外国语学院


学科 基础课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讲座

16

1

1

机械工程学院


先进制造理论与关键技术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选 修 课

方 向 选 修 课

固体力学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装备故障诊断与智能运维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智能控制理论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数字化制造理论与技术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增材制造理论与技术(博士)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弹性机构动力学分析方法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系统复杂摩擦学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新能源智能车辆技术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工程非线性振动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绿色制造理论方法

32

2

1

机械工程学院

公共 选修课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必选

必修

实践

环节

包含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与国际交流等 3 个环节,不计学分。

学术活

动与学

术报告

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学期间参加 8 次以上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公开举办的学术报告 或学术讲座,其中至少有 2 次是主讲,作为主讲人应提交主讲报告,作为参与人 应提交心得体会,经导师批阅后取得 2 个学分。

七、实践环节

(一)教学实践

博士研究生参与硕士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包括授课、指导实验(实习)、指导毕

业设计、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等工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独立从事教学工作的组织、表达能 力,对入学前具有二年以上教龄的博士研究生免去此环节。

(二)社会实践

博士研究生可以参与学校的党政、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可走出学校,增强博士研究 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若在入学前有实际工作经历,经申请由导师和研究 生学院批准后,可适当减免。

(三)科研实践与国际交流

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国家科研基金申请书并做汇报;鼓励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通 过各类项目赴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合作或参加一次境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八、学位论文及授予学位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根据机械工程学科技术现状和发展,依据研究条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个人 知识背景以及研究兴趣进行论文选题。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 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对机械工程领域科技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 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并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可通过 公开发表的论文、报告、著作、专利、科技奖励、专家评审意见或者其他形式体现。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必须达到取得学籍当年《机械工程(0802)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 申请学位关于学术成果的认定》的有关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答辩以及授位标准等具体要求,按照《沈阳工业大学学术学位博 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规定》和《机械工程(0802)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