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12日,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线检测技术与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主办,沈阳工业大学和沈阳建筑大学承办的2024 年智能制造与机械动力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珂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主任王太勇教授、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巩亚东教授、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世杰教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阎绍泽教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线检测技术与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主任秦旭达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应邀出席大会。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天森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等四十余所高校、行业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开幕式由沈阳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臧喜民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教授
大会合影
张珂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学校主要概况以及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对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学科75年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作以介绍。张校长还向各位专家学者推介了大美沈阳,希望大家休息之余感受沈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王太勇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和沈阳建筑大学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智能制造与机械动力学前沿学术研讨会的发展历程,并对本次会议的学术活动安排给予很高评价。最后他预祝本次学术大会与学术论坛、三个专业委员会各自的委员扩大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主要围绕机床与智能制造技术、机械动力学、在机检测与智能维护技术等学科发展的学术主题,开展多角度、全方位“智能制造与机械动力学”领域学术研讨,邀请12位专家学者在主会场进行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报告分别由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臧喜民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王世杰教授、清华大学阎绍泽教授、天津大学秦旭达教授主持。
1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张丽秀教授、东北大学巩亚东教授、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刘伟军教授应邀分别做了大会特邀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教授作题为“谱系化水下滑翔机动力学设计与工程应用”学术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张丽秀教授作题为“智能化电主轴关键技术”学术报告
东北大学巩亚东教授作题为“智能制造对机床装备技术影响的认识与思考”学术报告
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刘伟军教授作题为“AI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及技术”学术报告
10日下午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天津大学聂锐副研究员作题为“空间可展结构及宇航装备”学术报告;南昌航空大学李志农教授作题为“联轴器不对中-盘轴非线性接触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学术报告;郑州轻工业大学李浩教授作题为“数字孪生赋能高端装备智能化”学术报告;大连理工大学李宏坤教授作题为“基于进给电流的瞬时铣削力智能感知”学术报告;天津大学任成祖教授作题为“创造性加工与高精度轴承滚子”学术报告;西北工业大学宁方立教授作题为“基于传感器合成孔径阵列的声学成像研究”学术报告;山东大学胡天亮教授作题为“机床数字孪生实施探讨”学术报告;厦门大学彭云峰教授作题为“光学精密铣磨加工装备及其关键技术”学术报告。
11日上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线检测技术与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分别在三个分会场开展学术报告交流活动,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进行分享交流。东南大学蒋书运教授、天津大学何柏岩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陈国达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文硕副教授、天津大学郑惠江副教授分别主持分会场学术报告。
11日下午,开展了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申报经验等交流活动,由东南大学蒋书运教授、清华大学阎绍泽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天津大学何柏岩教授、南昌航空大学李志农教授以“科学基金管理与申请浅析”、“基金项目申请经验交流”为题进行相关交流,郑州轻工业大学李浩教授、华侨大学邓朝晖教授、重庆大学谢志江教授等专家也分享了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申报经验和体会,青年教师学者积极参与了互动交流。12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到沈阳机床集团开展参观和技术交流。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得到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线检测技术与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以及兄弟高校、行业企业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本次学术会议由一场特邀报告、三场分会场报告、一场基金项目与科研奖励申报经验交流研讨、企业参观考察四部分组成,既有学术前沿技术的交流,也有实践领域问题探讨,充分展现了我校机械学科在国内高校以及行业内的重要地位,不仅为与会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更为我国智能制造及装备技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