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工业工程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工程技术领域,将工程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学融为一体,同 时结合定量的分析方法与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的精髓。以企业系统为核心研究对象,工业工程与管 理不仅融合了工程技术的精髓与管理科学的智慧,还广泛借鉴和吸纳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先进 理论与方法,致力于研究如何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运营,提升服务 体验,实现管理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沈阳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依托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辽宁省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重 点实验室、辽宁省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与装备工程研 究中心、辽宁省清洁能源供热工程中心、辽宁省高校复杂曲面数控制造装备实验室,围绕现代生产 运作与管理、质量管理与人因工程、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向开展人才培 养和科学研究。
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现有专业教师 31 人,其中教授 6 名、博士研究生导师 10 人,硕士生导师 25 名,副教授 17 名,校外企业导师 14 人。29 人具有博士学位(海外博士学位 2 人),国家万人计 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1 人,“兴辽英才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层 次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 5 人次。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需求,针对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 教学或技术创新与管理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 究能力,具备系统化思维、批判性精神、创新意识、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团队合作与领导力的高 层次、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本领域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热爱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 作风、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术研究有敏锐的洞察力、感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优良的 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身心健康。
(二)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业 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现代工程经济和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 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好的外文写作 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绿色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
该研究方向致力于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 以及物流系统的智慧化升级。研究重点 在于如何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入高效节能的制造工艺和设备, 以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物流 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物流效率,实现可持续发 展。
(二)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
该研究方向聚焦于人与智能系统之间的交互优化,通过深入研究人的认知、行为和决策过程, 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提升智能系统的易用性和效率。研究内容涵盖智能语音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 手势识别等交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以及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不断改进智能系统的交互 性能,使智能系统更加符合人类的需求和习惯。
(三)工业大数据与智能运维
该研究方向专注于工业大数据的挖掘与智能运维系统的开发。研究旨在从海量的工业数据中提 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 术,开发智能运维系统,实现设备的智能监测、故障预测和维修管理,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设备的 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培养方式
(一)培养环节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含专业实践、企业实习等)和论文工作, 坚持全面育人。理论课程教学方法鼓励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训练等,注重定 量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全日制研究生累计实习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以工业工程领域内的相关研究工作为主,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 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重点培养从事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与管理结合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 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校 外导师提供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单位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所需的实践研究条件,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 答辩等环节的质量把关。
(四)课程教学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授课或开设讲座,注重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 研讨、案例教学、项目训练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实行校外导师负责制, 以实践基地(或实践单位)管理为主体、学院和实践基地(或实践 单位)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研究生累计实习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论文 指导应根据研究方向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对口行业),或成立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 的指导小组。
五、学制及学分
学习年限为 2.5 年,最长不超过 4 年(含休学)。
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学位课和方向选修课三类,总计要求 31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 6 学分, 专业学位课(包括类别核心课程和领域核心课程)16 学分,选修课 9 学分。
六、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选 修课包括方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补本科课。
研究生基础英语可依据《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免修管理规定》免修。
公共选修课包含工具方法、人文社科、职业素养、语言技能、体育技能等类课程,可在全校范 围内任选,至少选修 1 学分。
跨专业类别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所学专业类别的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入学分。
课程 性质 | 课程类 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必修 课 | 公共 基础课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6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自然辩证法 | 1 | 18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研究生基础英语 | 2 | 36 | 1 | 外国语学院 |
|
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 | 1 | 16 | 1 | 研究生院 |
|
专业基础课 | 工程经济学 | 2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类别核心课程 |
系统工程 | 2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质量与可靠性管理 | 2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运营与管理 | 2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领 域 核 心 课 程 选 5 门 |
人因与设计 | 2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智能技术与应用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领导力与沟通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选修 课 | 方向选修课 | 规划理论与计划调度技术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
精益生产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六西格玛管理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绿色低碳制造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数据驱动与企业管理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项目管理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业务流程管理方法及应用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课程 性质 | 课程类 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开课单位 | 备注 |
|
| 复杂系统可靠性工程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
数字孪生技术 | 2 | 32 | 2 | 机械工程学院 |
公共 选修课 | 详见公共选修课表 | 1 | 16 | 1 |
|
|
补本科 课 | 基础工业工程 | 0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选 2 门 |
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 | 0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 0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生产计划与控制 | 0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人因工程 | 0 | 32 | 1 | 机械工程学院 |
说明:补本科课程,跨一级学科考取的研究生,补修 2 门本科主干课程,从 5 门课程中任选 2 门。
七、实践环节
(一)专业实践
具体要求见《沈阳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暂行管理规定》 。专业学位研究生 完成专业实践后,需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
(二)鼓励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技能。
八、学位论文及授予学位基本要求
(一)学位论文类型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类型主要包括专题研究类论文和实践成果。
(二)学位论文相关要求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相关要求按照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MEM 专 业学位论文标准与工作指南》执行。
(三)授予学位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必须达到取得学籍当年《工业工程与管理(125603)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关于学术或实践类成果的认定》的有关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答辩以及授位标准等具体要求,按照《沈阳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规定》和《工业工程与管理(12560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规 定》执行。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类型,可选择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 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形式,相关规范标准参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 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其中所涉及的细节内容,由研究生院统一编制发布后参 照执行。